岡山鎮的畜牧發展

  畜牧事業為農家主要之副,如養牛耕田,養豬增肥,養羊、雞、鴨鵝等,增加副食及收入,裨益經濟鋸大。

  清代以前,台灣之耕牛(黃牛、水牛)係由先民從大陸帶來,農耕之動力全靠為主。農民視耕耘良伴,保護無微不至。政府亦頒令禁止屠殺。因而養成農民不食牛肉之俗,現在雖耕耘機取代牛隻,而老輩農友仍信守不移。

  日據時代為推廣農業,致力於耕牛管理及品種改良,實施畜牛登記亦定期總檢查。民國二十年代,在衛庄(鄉鎮公所)普設獸醫,辦理牛隻管理及家畜(豬為主)、家防疫、改良等工作。對畜牧事業之推廣幫助至鋸。本鎮農民,家家戶戶飼養耕牛,據估計在全盛時期高達二千多頭,每遇牛墟之日,人潮洶湧,給本鎮帶來熱鬧與一大特色。

  民國三十年(日據時代)政府為推展酪農事業,於本鎮五甲尾(現嘉興里)組織五甲尾牛乳組合,由蘇杰先生擔任組合長,積極推廣養乳牛,由於本地氣候炎熱,草源缺乏,加以管理不善等因素,迄本省光復後已盪然無存。民國三十六年協和里呂騰芳先生昆仲引進優良乳牛,經營乳牛牧場後遷仁壽里現址,乳牛多達二十多頭是本鎮唯一乳牛飼養戶。

  民國二十六年日本發動蘆溝橋事變,日政府為軍隊運輸之需要急於養育馬匹,由日本本土引進馬種在台推廣,並設高雄州畜產會,分設岡山郡支會(轄有岡山震、路竹鄉、湖內鄉、茄萣鄉、阿蓮鄉、田寮鄉、燕巢鄉、橋頭鄉、梓官鄉、彌陀鄉、永安鄉)將馬匹貸給農家飼養,所生馬匹即由軍方高價收買。並設種馬場於燕巢鄉深水農場,馬事訓練所於岡山農校北鄰,大力推廣養馬事業,惟至日據末期,因馬匹不甚適合氣候,又缺乏專家指導管理而遂告絕跡。

  養豬本為台灣農家最普遍之副業,本鎮亦不例外。

  先民飼養豬,採取放牧方式,四出遊盪,破壞農作物,四處糞便影響環境衛生至大,日本據台後銳意改革,鼓勵圈養,始有豬舍之產生。早期豬種以本地豬、桃園豬、美濃豬、頂雙溪種為主,豬型小嗣養期長,經濟效率低,政府銳意推廣養豬事業,始致力品種改良,先後從英國引進盤克夏、約克夏種豬,農家養豬欣欣向榮,日益發展。

  中日戰爭時,設家畜市場統制豬隻調配,實施豬隻剝皮及配給制度,於本鎮前峰里設豬皮加工廠,以豬皮供製革,充作軍需品,徵購祝肉供應軍用,迨本省光復後此種制度逐告廢除。

  光復後,政府對養豬事業,極力輔導推廣,民國五十二年七月頒布家畜保險管理準則,鎮農會開始辦理豬隻保險,同時在岡山農校設家畜人工授精工作站及附設家畜醫院,防治家畜疾病。自四十年台糖公司試驗三品稱雜交成功,經政府推廣農家飼養,本鎮養豬事業進入另一境界,同時經營飼養觀念之革新進入企業化管理方式,民間也相繼引入美國藍瑞斯、杜洛克及大白豬等優良品種,本鎮農家養豬事業走上企業化專業化,零星飼養之農戶反被淘汰而落沒。

  養雞在本鎮是家家戶戶普遍飼養的家禽,無論專業話或家庭副業均甚興盛。自民國五十三年本鎮受路竹鄉養雞業影響引進籠式飼養後,企業專門化養雞場在本鎮發展一日千里,專業化之肉雞場及卵雞場達十多家,飼養卵雞達三十萬隻,每日產卵二萬多公斤,而雞肉已成為低廉之食品。

  養鴿在往昔是民間消閒怡情之活動,部隊用以軍事傳遞訊息,但現在成為競賽活動之一,並組織協會綜理會務,本鎮現有:中華民國賽鴿協會、信鴿協會岡山支會組織,會員六百多人,飼養鴿隻有三萬多隻之多。

[ 岡山牛墟沿革 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