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牛墟沿革

  岡山舊稱阿公店,位於高雄與台南縣之間是古時候通往打狗(高雄)與府城(台南)必經之道,地勢平坦交通方便,可耕地廣達三千多公頃,故農漁牧非常發達,在日據時代工商業尚未發達之際,大部份人民軍以務農為業,這時後農牧尚未萌牙,農耕動力全靠牛隻為主,幾凡農民家家戶戶都飼養牛隻,據估計在全盛時期高達二千多頭,可謂盛極一時。由於牛隻眾多加之耕牛必須時常汰舊換心以增加勞動力,是以牛隻買賣流動頗為頻繁,且有部份牛販專門以介紹牛隻買賣為業,因應實際上需要加之牛販業者鼓吹活動,大約在民國十三年(大正十三年)就在當時岡山郡岡山庄「宅內保仔」古厝前大埕(現平安里維新路南。古厝於拓寬維新路時始被拆除)成立第一個岡山原始牛墟,後來由於場地狹窄,交通不便無法容納來自各第集中牛隻,於是在一段時間後又遷至三塊厝(即現今壽天里大埕街電力公司原址)此處場地廣闊,交通方便所以遠及路竹、永安、彌陀、梓官、橋頭、湖內、燕巢、阿蓮、田寮、茄萣等地牛隻均集中於此買賣,但遷墟不久,由於當時日本政府欲在對面興建岡山郡役所(今之岡山醫院院址),因礙於觀瞻及人畜嘈雜聲音,遂令遷至岡山鎮大戲院附近所在地(已拆建為大廈)三度遷墟受盡波折,但勢之所趨雖歷經困難亦無法阻止牛墟之形成,且有愈加鼎盛之勢,當時岡山鎮大戲院附近係一片荒涼,入夜鬼火閃爍交通又不方便,由於受到場地限制,無法發揮墟場功能,於是又第四度遷至前峰阿公店溪邊(即現在牛墟市場),在東奔西遷中終於找到了一處比較理想場所,於是配合屏東與善化牛墟,訂定每月一、四、七日為墟日,是日由四面八方湧至牛隻群集於墟中交易,場內熱鬧非常,千百人頭攢動,牛隻叫聲、牛販討價懷價聲,此起彼落,加之雜耍與點心 吆喝聲,賣藥郎中歌聲相互織成一片。每當牛墟日實為岡山鎮一大景觀。場內尚有一特殊行業-「出租牛車」,凡買回供耕作牛隻必先經過啦車測驗,車上坐滿牛販,接受測驗牛隻用力猛啦中途不能停止方算合格,每次租車代價為五十元或香煙二包半。

  自從農業生產進入機械化後,牛墟市場功能逐漸成為萎縮現象,交易牛隻大部份均由台中及台北屠宰商南下購買,北運為菜牛(屠宰用)實際供農耕用牛隻漸漸減少,於是墟內牛隻買賣就不及從前旺盛,及至民國六十三年台灣省農林廳為顧及交易牛隻大部份屠宰用,為使交易公平起見就在牛墟場內設置地磅及拍賣場看台各乙座,計畫以拍賣方式進行,以圖挽回岡山牛墟逐漸萎縮之勢,但由於科技發達時代進步,農業經營已進入科學化,政府雖有意挽回岡山牛墟昔日風光,但終歸失敗,於民國六十九年十月份起遂遭自然淘汰,正式停志營運,如今只留下一片空地供人憑弔,引人幽思(該地據悉改建為老人活動中心),從此馳名南台灣的岡山牛墟已成為歷史名詞,往後一代的人只有憑老一輩記憶及簡單記載中拾回一點回憶。

[ 岡山鎮的畜牧發展 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