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俗探源-岡山廟宇的四大祈福儀式(上)◆ ◎呂春塗 撰述

  傳統台灣地區的廟宇,是種多神崇拜的道教殿堂,算是道較卻多少融合佛教的色彩;十足表現文化融合的寬容性,也突顯初期移民紮根階段,祈求安定仰仗諸神庇祐的嚮往。岡山的各廟宇的各種祈禱膜拜,許願的儀式也就雷同。據民俗學者的調查,在台灣逢年過節、祈禱全家健康平安,事事順遂,添福的諸多宗教儀式,最常見的有四種是「安太歲」、「點光明燈」、「拜斗」、「乞龜」。其中「乞龜」最為大家所熟悉。

一、安太歲:

  古人認為「命運」的「命」是與生俱來的,是命運的縱軸,是上一輩子(前世)種下「因」所得的「果」報,不得變,但可以經由今世的修持、積德澤世種下「因」,為來生得好「果」,「運」就不同了,是機會走運,隨時隨地有不同的禍福、修持做好可以現世轉運,正是「速時」社會大家所願意做的宗教趨力,「安太歲」就因此彌舊彌新了。

  照中國傳統講法,人世的安排,天帝每年輪派一星君值年,依黃道(應是地球公轉的軌道)司命,這位值年官就代表天帝監視各方諸神行事,是謂司命太歲,神格頗高;對陽間人們依命運安排適當禍福,所以善南信女為添福避福,以「安太歲」的宗教儀式祈福解危。

  因禮儀的繁複,須每月「朔、望」祭拜,甚或早晚燒香等,因此各地的廟宇多有「安太歲」的服務,省卻人們的繁瑣,通常是每逢初一、十五在廟中舉行法會,含點「太歲燈」、禮「太歲斗」,以求司命天神的特別眷顧,對人之心靈多少有慰撫作用,惟光只「安」了太歲而自己不修持,「神」是「申明」,不受賄賂的,仍不會有善報,人的噩運應是多行不義,行為疏失的結果,好自為之,必能否極泰來,時來運轉的。

二、拜斗

  每年農曆年期間,岡山的大小廟宇常有「禮斗法會」,就是民俗學家所說的「建斗」儀式,俗稱「拜斗」。

  「建斗」是為了消災厄的祈福儀式,多由廟宇,以丈長的聯桌設成「五或七、或九層」的階梯式供案,以供擺置「斗燈」,祭壇由下層供桌至上層,分別擺放著寫上善男信女姓名之「米斗」,此「米斗」中以白米填實八、九分,插一把劍、尺、鏡、剪刀、合稱為「五寶」,這就是「斗燈」。「五寶」除代表不同方位的天神之外,還象徵公平、消災、避邪、補運、光明。另外也有加上「紅傘蓋」和一盞油燈,加強鴻運庇護、燈火綿延,並在案前供牲醴祈禱。目的在於求境內平靖、邪魔伏順,並祈上天賜福,閤家平安,事業發達,功名通暢。

  閩南人認為有子嗣的先人有子孫祭拜,衣食無缺、無主孤魂野鬼,地方善心人士也會捐錢蓋「有應公」、「萬應公」、「聖公媽」等享人之禮讚敬畏;至於其他:例如太歲、白虎...等讓人敬而遠之的,就請道士在廟中「禮斗」作法唸經,以求免災並賜福,作法後將「米斗」內的白米領回煮食,以求閤家平安。據說「斗燈」內的燈火是不能熄的,否則對「建斗」的信徒是不利的。

  「禮斗」的儀式,如以今日的眼光看,應是一種求心安、求恕、求額外開恩賜福心態的行動化宗教儀式,也是一種悲天憫人的仁愛行為,是否能消災解厄不必堅信,但由民俗學上去瞭解卻另有一番境界。檢視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