鹹草

  每年夏冬兩季,若循著高速公路南下,經過路竹延至岡山地區,將發現一片蔥綠的原野上,撐著一片片五顏六色大小相若的方形布篷,以白色居多,遠遠望去,宛如大海中的帆影點點,蔚為奇觀,引入側目。這就是南台灣特有而日漸失色的鹹草專業區。

  鹹草又名三角藺草,或石草,曾盛產於路竹三埤村、岡山潭底洋五甲尾,彌陀鹽埕、文安村等地,最盛時種植面積超過一百公頃。這些地方地勢低窪,每年雨季,容易積水不退。

  鹹草是水生草本植物,它和水稻一樣採用插苗法繁殖,只要有充沛的水就很容易存活,不需經常施肥,也很少有病蟲害,但卻特別需要注意控制雜草,以免影響鹹草發育。由於同樣是草本類,如施用藥劑除草,可能使鹹草與雜草同歸於盡,因此除草全賴人工。

  鹹草的生長期約六個月,一年可收割二次。收購的價格隨著長度規格而定,長的價錢較好,短的價格較差,長的編草蓆、草帽或榻榻米,短的用作編草包、草袋或綁青菜、粽子;第一季收成後,截斷的草根會繼續再發芽生長。這第二次,不僅可省耕耘之勞,鹹草卻長得更堅韌耐用。所以有經驗的人,多願在舊曆年前後,選購第二季草所編的成品。

  鹹草所以又叫三角藺草,是因為整根草莖從根部到頂端都是等邊三角形狀,根粗頂細,三角形中間的囊狀部位蓄有大量水份,所以割下時要劈開,再集中攤排在田中曝晒,幾天後,鹹草的顏色由碧綠轉為金黃,就可以成綑待價而沽了。

  五、六零年代,用鹹草編製成草袋很普遍,家庭主婦上街買菜,人手一個草袋,而小販綁青菜、魚肉也都用鹹草;家庭日常用品,舉凡蓆子、帽子、扇子、坐墊、榻榻米...連五月節綁粽子都非使用鹹草不可。由此可知,鹹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。

  鹹草最風光時期,岡山潭底洋、彌陀等地,至少有三千人靠鹹草加工業生活,有些人還發財呢!當時的藺草加工,不論男女老少,都加入了編織的行業。它固然改善了一般家庭的生活,但因工人雙手日夜接觸鹹草,工作疲累後隨手揉眼睛,因而患砂眼的特別多,有人眼皮外翻,眼球發紅流淚,甚至失明,這是編鹹草工作者的一頁血淚史。

  自從尼羅及塑膠興起,鹹草的用途大幅度被取代,市場逐漸萎縮。草袋、草包、草帽幾乎遭到淘汰,草蓆的命運稍微好一些,至今尚有部份人士還在使用它。因草蓆價廉,韌性強,不易斷裂,能吸汗通風,比起尼龍蓆涼爽舒適多了。此外,日本人對鹹草製成的榻榻米其有獨鍾,特別喜愛,至今仍是外銷日本的貨品之一。

  尼龍及塑膠製品氾濫,造成的公害是無彌補的,也讓我們懷念起使用鹹草製品的時代。是不是可以重振鹹草的生機,讓大家再度喜愛不會造成環境公害的鹹草用具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