岡山老街

  在很久以前,流經岡山平原的阿公店溪經常氾濫,當時的人民始終不能遷徒到這塊肥沃的土地上;到了四、五百年前才有平埔族遷徒到岡山,過著漁獵的生活,後來漢人慢慢移入,聰明的生意人,沿著阿公店溪的出口(彌陀舊港口),把貨物運送到仁壽橋附近交易,於是岡山漸漸的成為鄰近鄉鎮的水陸運中心,三百多年來,岡山發展出三條曾經燦爛而且具有時代意義的街坊。

阿公店第一街︰維仁路 維仁路老店

  明永曆十五年(西元1661年),鄭成功率眾登陸鹿耳門,趕走荷蘭人後,分派部將屯墾岡山的前峰、後協,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︰鄭成功死後,他的兒子鄭經派一位「千總」坐鎮岡山,從此漢人就慢慢移入了,阿公店也逐漸形成了小市集。人民就在現在的維仁路與平和路交接路口,建了一座媽祖廟,廟口的前面就是當時人民所叫的「街頭」,沿著維仁路到岡山國小就是當時的「街尾」,向南北伸展,臨街的兩側有油車坊、豆腐店、布市、米粉間、醬間、金銀紙店、糧食雜穀、木屐店、棕蓑店、打鐵店、漢藥店等,大多集中在廟口。當時的市街建築都有「亭阿腳」,建材大多採用土确,屋頂用瓦覆蓋,都是住商合一的建築,房屋大多狹長,前面是臨街店面,中間是住家,後面是加工場所和下人的住處。

阿公店第二街︰開元街

  岡山位於府城(臺南)和縣城(高雄)間交通必經之地,也是阿蓮、田寮和彌陀、梓官、永安間物產的交流中心。1920年代岡山日漸繁榮人口大增,日本為了加速皇民化政策,拓寬平和路拆媽祖廟。「九一八」事件發生後,日本為貫徹南進政策,選定岡山為日本海軍南進的空軍機場,大量的日本軍人進駐了岡山,為了解決日本軍人生活的苦悶,開元街一帶就有了朝鮮樓、水逢樓、舊戲園等,燈紅酒綠的煙花場所,老一輩岡山人叫這條街為「開元街」,街上的陳婦產科、和春中藥房就是當時的西式的建築物。

平和路舊景阿公店第三街︰平和路

  民國二十年代,「平和路」一帶逐漸形成新街,為了方便阿蓮、彌陀入城做買賣,每天早上有馬車載人送貨到太吉藥房一帶,午後再回鄉下。直到三十年代客運車的行駛,使得平和路南來北往的商旅越來越多,此時中街的地位逐漸替代了開元街;而中街的太吉藥房、王氏醫生館和一些傳統商店,都是日據時期的洋式建築物,從現在中街繁榮的景象,不難想像昔日中街的熱鬧和風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