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方舊

請任意點選一處地方各里示意圖

請點選左圖任一處

備註:

地圖上最北邊為大崗山,南邊是小崗山;兩山的等高線為100m和200m

 

 

 

 

阿公店街

今岡山里、壽天里、維仁里、平安里的市街部份。

to top

碧紅里頂後紅仔

明鄭時期,此地有“後紅仔民社”,故地名沿用。

to top

後紅里(下)後紅仔

頂(下)後紅是用方位劃分。“後紅”可能原為平埔族語的“歐汪”,河流之意。明鄭時期此地的平埔族被趕離(馬加大鄂部族,大傑顛番人),而且阿公店溪的舊河道的確有流經後紅仔。

to top

程香里程香庄

不詳!當地人也有稱作“程庄”。相傳以前有個觀音亭,每逢農曆八月十五日或元宵節,百姓都會上廟裡問命運叫「聽香」,聽起來即是河洛語“程香”的諧音。不過,當地的庄廟是拜張巡。

to top

竹圍里上竹圍、下竹圍;新庄

上(下)竹圍:以竹子圍起的農業聚落,故稱竹圍;而上竹圍、下竹圍則是以方位來命名的。近來因為岡山火車站的東遷,與大仁路的開拓,使得竹圍里的發展迅速,新建樓房很多。庄廟代天府。

新庄:由大庄(大莊里)的人搬出來所形成的新社區,故稱新庄。庄民家裡多有神壇祭祀,庄廟廣德宮,主祀府千歲,即唐代的張巡。

to top

台上里台上

“台上”是轉音後取諧音的里名。舊名“鯉魚漿”,因為此地的地勢低,又盛產鯉魚的關係,鯉魚的土名(河洛語)稱台仔。

to top

為隨里為隨

是明鄭時期的“前鋒鎮親隨營”,故名之。

to top

灣裡里灣仔內

取阿公店溪的河道曲線地形而命名。昔日常有水患。

to top

大遼里大寮仔;(新)街尾崙;下庄仔

大寮仔:地名源由不詳!這裡指的“大寮仔”是現今高雄縣文化中心附近。原本是一個大社區,但在民國十年∼十五年間曾有一次阿公店溪氾濫,沖毀河堤與鐵道,村庄也因此被沖毀,居民四散至阿蓮、大崗山等各處。後來,因為開拓省道及建文化中心,土地被徵收,使得人口更向外移,原社區的居民後代在原址可能找不太到,幾近廢庄,目前僅剩四、五戶而已。庄廟原址是在文化中心旁,大水過後就沒有再建了。

(新)街尾崙:外地人常唸成“雞母崙”,使得地名的原義產生曲解;原指在阿公店街街尾,地勢較高之地而形成的聚落,故稱街尾崙。日治時因擴建“海軍”宿舍而被日人計畫性的搬遷到現址,地名就沿用舊名,冠“新”字。廣義的街尾崙指的是今信義里、忠孝里、仁愛里一帶;不過舊街尾崙的社址是在今仁壽路的東西兩側,以西側居民為多,東側建有廟宇(堡圖上標示的位置是在今信義里)。現址的土地分發是依照抽籤的方式來決定住那一位置,日人有發放補償金不過自己也要貼錢。庄廟是代天府,居民以藍姓居多。

下庄仔:可能是以方位命名,但不知道是用哪一庄為準,且附近在日治時曾遭到“清庄”的命運,故地名源由不詳!。以大遼一路的代天府與新街尾崙為界,聚落比較小,吳姓居多。

to top

前峰里前峰

明鄭時設前鋒鎮右營,故沿用。

to top

後協里後協

明鄭時設右虎衛後協,故沿用。以介壽西路成後協里與協和里,但庄廟還是只有一個,就在介壽西路上(面臨後協里);兩里的辦公室、活動中心都在一起,現今有推展“大後協”的活動。

to top

協和里新(後)協

民國31年從後協遷移一些居民至此,沿用舊名並冠上“新”而成。與原聚落關係仍深。

to top

劉厝里劉厝

劉姓血親聚集而成的聚落;祖先是由台南遷來岡山的。先祖是劉寶公,此地是他的封地,病逝於台南,由四子傳承而形成聚落。日據時稱為劉寶公庄,光復後又改為劉厝。崙后應是誤聽才對,因劉寶公庄的日語發音聽起來像“崙后”,不過劉厝里的確位在原街尾崙庄的後面。

to top

白米里白米;鹽埔

白米:因為當地盛產白米,故名之。此地在光復前只有十幾戶的人家而已,分布情形是同姓的三戶或四戶緊鄰,取水都用田裡挖的一口井水,不過井水喝起來鹹鹹的,而且水權屬於田地主人。光復初期(民國四十幾年時),緊鄰的幾戶才合購“水匣仔”來取水。民國七十二年省政府重劃建地之後,出現許多新建築,人口也變得比鹽埔還多,移入了不少新居民。庄廟裡祭祀祖水祖師爺,原本是家宅自己安奉,最近才建有清水寺供奉。

鹽埔:唸為鹹埔。附近的水井都是鹹水為多,故猜測地名的源由:土質鹽化的大片荒地。原始的戶數是二十多戶,比白米多。不過,自從白米發展起來以後,居民有些搬到白米去居住了。鹽埔大部份是黃姓,但近來外來移民也不少。另外在鹽埔灌溉是使用典寶溪的河水,而非阿公店溪了。

to top

福興里頂潭

以“石螺潭”的潭名為社名,因方位而分頂潭與下潭。潭中有無數石螺,故取名石螺潭。以潭為社名,分上、上,原共為一庄“石螺潭庄”。由石潭里搬出去的新社區。頂潭曾有「義隆公司」的糖生產赤糖,但被認為是破壞頂潭風水的主兇,使得社運衰落,後來在糖的舊址建廟才恢復了風水。光復後石螺潭的社西之地被劃入軍用,使頂潭、下潭失去大片農地,導致人口外流嚴重,產業組織轉農為工!後來縣政府舉辦縣內首創的社區規劃,使得兩里又見興盛。

to top

石潭里下潭

參照福興里。石螺潭據說有一百公頃,潭中有無數的石螺、鯽魚、蝦等水族,以前居民常常捕食來佐餐或者請客;但在日治時期石螺潭因泥沙淤積,再加上農民擴展農田,逐將石螺潭填平。雖然原同為石螺潭庄,分為二里後,各祀三山國王、萬府千歲,庄廟距離卻不遠。不過,福興里、石潭里是較晚被劃入岡山的範圍之內,原屬於梓官鄉所有。

to top

本洲里本洲

原為沙洲而成的陸地,故名之。現今大部份的土地為台糖所有,規劃做為工業區使用,以本洲一街與本洲路劃分成:頂角、中角、下角。

to top

嘉興里五甲尾

地名源由根據蒐集的資料有三種:

  1. 附近有潭底山(山似青螺倒置而名),五甲尾恰好在此山勢延伸的五村之末尾。山麓有螺底潭,又名石螺潭。
  2. 日據時期的保甲制度中,石螺潭底附近有五甲(村),五村之尾,故名。(有疑,因五甲尾在清光緒年間已存在)
  3. 明鄭時期,規定一頭牛耕六甲田,五甲尾是耕牛單位裡的最後一塊。

to top

嘉峰里前峰子;田厝

前峰子:因明鄭時設有:前鋒鎮左營,而得名。

田厝:地名源由不詳。據聞昔日田厝比大崗山的聚落還要熱鬧,但日治時遭受到瘟疫的襲擊,而導致人口大減。

to top

潭底里潭底

明鄭時附近有“鯽魚潭民社”;再加上此地的“地勢低窪”,故合稱而名之。潭底的居民是清代從台南新化遷移過來的,主祀三山國王,建有崑山宮。日治時該地種有許多的藺草,當地稱石草。

to top

大莊里大庄

不詳!疑為濁水溪庄。大庄曾經搬遷過,主因是日治時代建高速公路而被徵土地。現今大庄的社地是校用地,有地權上的問題。

to top

華崗里大埔;

大埔:地名源由不詳!應為大片荒地之意。大埔是遷村過來的移民,其原居地不詳。

仔:地名源由不詳!可能為低地。遷移後仍採用仔。原址在大埔附近,仍屬於華崗里的範圍,因日治徵收建地而被迫遷村。庄廟為真古廟,祭祀關公,廟中有一原址遷來的古碑,記述以前地權爭議的處理。

to top

三和里山隙仔;中崙寮仔;菜寮

山隙仔:位於大、小崗山的鞍部(高約50公尺)的聚落,故名之。

中崙寮仔:位大崗山“中崙”庄的山腳,故名之。

菜寮:地名源由不詳。

to top

和平里眷村名。

復興里、信義里、忠孝里、仁壽里、仁愛里、四維里等,都和眷村有關。

to top

此外,鎮內有些地名在日據時已廢:

  1. 烏暗宅
  2. 火光厝
  3. 候缺庄
  4. 牛埔仔:現今橋頭牛埔農場一帶

本篇資料取自於阿公店小紀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