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地方舊稱◆
請點選左圖任一處 備註: 地圖上最北邊為大崗山,南邊是小崗山;兩山的等高線為100m和200m
阿公店街- 今岡山里、壽天里、維仁里、平安里的市街部份。 碧紅里-頂後紅仔 明鄭時期,此地有“後紅仔民社”,故地名沿用。 後紅里-(下)後紅仔 頂(下)後紅是用方位劃分。“後紅”可能原為平埔族語的“歐汪”,河流之意。明鄭時期此地的平埔族被趕離(馬加大鄂部族,大傑顛番人),而且阿公店溪的舊河道的確有流經後紅仔。 程香里-程香庄 不詳!當地人也有稱作“程庄”。相傳以前有個觀音亭,每逢農曆八月十五日或元宵節,百姓都會上廟裡問命運叫「聽香」,聽起來即是河洛語“程香”的諧音。不過,當地的庄廟是拜張巡。 竹圍里-上竹圍、下竹圍;新庄 上(下)竹圍:以竹子圍起的農業聚落,故稱竹圍;而上竹圍、下竹圍則是以方位來命名的。近來因為岡山火車站的東遷,與大仁路的開拓,使得竹圍里的發展迅速,新建樓房很多。庄廟代天府。 台上里-台上 “台上”是轉音後取諧音的里名。舊名“鯉魚漿”,因為此地的地勢低,又盛產鯉魚的關係,鯉魚的土名(河洛語)稱台仔。 為隨里-為隨 是明鄭時期的“前鋒鎮親隨營”,故名之。 灣裡里-灣仔內 取阿公店溪的河道曲線地形而命名。昔日常有水患。 大遼里-大寮仔;(新)街尾崙;下庄仔 大寮仔:地名源由不詳!這裡指的“大寮仔”是現今高雄縣文化中心附近。原本是一個大社區,但在民國十年∼十五年間曾有一次阿公店溪氾濫,沖毀河堤與鐵道,村庄也因此被沖毀,居民四散至阿蓮、大崗山等各處。後來,因為開拓省道及建文化中心,土地被徵收,使得人口更向外移,原社區的居民後代在原址可能找不太到,幾近廢庄,目前僅剩四、五戶而已。庄廟原址是在文化中心旁,大水過後就沒有再建了。 前峰里-前峰 明鄭時設前鋒鎮右營,故沿用。 後協里-後協 明鄭時設右虎衛後協,故沿用。以介壽西路成後協里與協和里,但庄廟還是只有一個,就在介壽西路上(面臨後協里);兩里的辦公室、活動中心都在一起,現今有推展“大後協”的活動。 協和里-新(後)協 民國31年從後協遷移一些居民至此,沿用舊名並冠上“新”而成。與原聚落關係仍深。 劉厝里-劉厝 劉姓血親聚集而成的聚落;祖先是由台南遷來岡山的。先祖是劉寶公,此地是他的封地,病逝於台南,由四子傳承而形成聚落。日據時稱為劉寶公庄,光復後又改為劉厝。崙后應是誤聽才對,因劉寶公庄的日語發音聽起來像“崙后”,不過劉厝里的確位在原街尾崙庄的後面。 白米里-白米;鹽埔 白米:因為當地盛產白米,故名之。此地在光復前只有十幾戶的人家而已,分布情形是同姓的三戶或四戶緊鄰,取水都用田裡挖的一口井水,不過井水喝起來鹹鹹的,而且水權屬於田地主人。光復初期(民國四十幾年時),緊鄰的幾戶才合購“水匣仔”來取水。民國七十二年省政府重劃建地之後,出現許多新建築,人口也變得比鹽埔還多,移入了不少新居民。庄廟裡祭祀祖水祖師爺,原本是家宅自己安奉,最近才建有清水寺供奉。 福興里-頂潭 以“石螺潭”的潭名為社名,因方位而分頂潭與下潭。潭中有無數石螺,故取名石螺潭。以潭為社名,分上、上,原共為一庄“石螺潭庄”。由石潭里搬出去的新社區。頂潭曾有「義隆公司」的糖生產赤糖,但被認為是破壞頂潭風水的主兇,使得社運衰落,後來在糖的舊址建廟才恢復了風水。光復後石螺潭的社西之地被劃入軍用,使頂潭、下潭失去大片農地,導致人口外流嚴重,產業組織轉農為工!後來縣政府舉辦縣內首創的社區規劃,使得兩里又見興盛。 石潭里-下潭 參照福興里。石螺潭據說有一百公頃,潭中有無數的石螺、鯽魚、蝦等水族,以前居民常常捕食來佐餐或者請客;但在日治時期石螺潭因泥沙淤積,再加上農民擴展農田,逐將石螺潭填平。雖然原同為石螺潭庄,分為二里後,各祀三山國王、萬府千歲,庄廟距離卻不遠。不過,福興里、石潭里是較晚被劃入岡山的範圍之內,原屬於梓官鄉所有。 本洲里-本洲 原為沙洲而成的陸地,故名之。現今大部份的土地為台糖所有,規劃做為工業區使用,以本洲一街與本洲路劃分成:頂角、中角、下角。 嘉興里-五甲尾 地名源由根據蒐集的資料有三種:
嘉峰里-前峰子;田厝 前峰子:因明鄭時設有:前鋒鎮左營,而得名。 潭底里-潭底 明鄭時附近有“鯽魚潭民社”;再加上此地的“地勢低窪”,故合稱而名之。潭底的居民是清代從台南新化遷移過來的,主祀三山國王,建有崑山宮。日治時該地種有許多的藺草,當地稱石草。 大莊里-大庄 不詳!疑為濁水溪庄。大庄曾經搬遷過,主因是日治時代建高速公路而被徵土地。現今大庄的社地是校用地,有地權上的問題。 華崗里-大埔; 大埔:地名源由不詳!應為大片荒地之意。大埔是遷村過來的移民,其原居地不詳。 三和里-山隙仔;中崙寮仔;菜寮 山隙仔:位於大、小崗山的鞍部(高約50公尺)的聚落,故名之。 和平里-眷村名。 復興里、信義里、忠孝里、仁壽里、仁愛里、四維里等,都和眷村有關。 此外,鎮內有些地名在日據時已廢:
本篇資料取自於阿公店小紀網站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