岡山鎮的地名沿革

  岡山鎮因鎮內有大小崗山,乃因地命名。其變更經過,據通說昔為一荒涼原野,以阿公店歙為軸茅草竿(竿蓁仔)簇生為林,當時稱為「官真林」;因地處鳳山縣(今左營)赴府城(台南)腳程歇腳地,亦為沿海各村與鄰近山麓部落之間行旅步程中分休息之地,東西交通南來北往不絕稱便,時有一老翁先用竿蓁草搭建茅亭於路旁,攤賣雜物外供行商寄足休息;後遠來定居日盛聚集成村,老翁死後,眾慕其德,以老翁稱為「阿公」,茅屋為店,故亦稱為「阿公店」(鄉下人則直稱翁店),遂後人口與日俱增,環境日愈擴大農工商各業繁榮,直至民國九年正名為「岡山」迄今。按一下可以放大呦!

  本鎮在明鄭之期,以地方繁榮初期規模,曾為明鄭參軍陳永華轄下駐兵屯田之所,初將收自荷人之王田分墾為鳳山縣屬仁壽上里之前鋒莊(前鋒鎮所墾)、後協莊(先鋒鎮後協所墾)、中衝莊(中衝鎮所墾);清康熙年間台灣入清版圖,行政區域調整之際,本鎮為福建省為台灣府鳳山縣轄之仁壽里,乾隆年間重修鳳山縣志時本鎮已名為「竿蓁林街」,設有總理及鄉保,為防盜匪另於要險創駐「岡山營」由守備,把總率步卒百餘鎮防。